前几天吃饭,隔壁桌阿姨聊天的声音挺大的,讨论的应该是另一个不在场阿姨——
“她家的女儿嫁的是真的好,那个男的有车有房,父母也不在了,也不用孝顺公婆,真是好命呀。”黄衣服阿姨感慨道。
“对呀,你没看到国庆的时候,一人一辆车开着回来的,多牛逼呀”,黑裙子阿姨附和道。
“诶,不过话说回来,她女儿几岁了,有没有30呀。”一直没说话的红衣服阿姨疑惑。
“肯定不止呀,她儿子还有几年都奔四了”,黑裙子阿姨夹起一块肉,不紧不慢地说:“她都30好几了。”
听到这个答案,其他两个阿姨的兴趣更浓了,异口同声地说:“有孩子了吗?”
黑裙子阿姨说:“我怎么知道得那么清楚,我又不是她老妈。”听到这个答案,黄衣服阿姨说:“不是吧,你都不知道?你平时不是挺八卦的吗?”
“说什么呢你?!”黑裙子阿姨略带恼怒,其他两个阿姨都暂时不说话了,过了一会儿黑裙子阿姨又说:“不过我问过她女儿,她说还没有。”
黄衣服阿姨:“那还不抓紧时间,年龄越大风险越高喔。”
红衣服阿姨:“可能人家不生呢?”
黄衣服阿姨:“不生,人家娶你干嘛??”
不生,娶你干嘛?
是呀,不生孩子,娶媳妇干嘛呢?
《礼记·昏义》中说:“昏礼者,将和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继后世也。”
意思就是说,婚礼将两个不同姓氏的家族建立联系,不仅是对家族的延续和对祖先的敬仰,也是确保家族的血脉得以延续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前,结婚娶媳妇,是必须生孩子的,生了,才是好妻子;不生,则是不孝子。所以,那个时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了孝道的一部分。
很多人的观念,特别是老一辈,还是根深蒂固地认为着:你结婚,就必须生孩子——
因为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那时候人人都是这样。
虽然现在社会变得很快,观念也翻天覆地,那只是针对年轻人来说,迎接着时代的变化接受着时代的洗礼。有些人慢慢长大,有些人慢慢变老,后者好像逐渐成了被落下的那部份。
所以他们只能带着自己认为好的,能够适应生存的方法,告诉你:必须要生孩子,不然会被抛弃的。
很多相亲、逼婚,都是年轻人不急老人急,在知道自己不能一直陪伴孩子的情况下,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都爱孩子的,所以看着你结婚生孩子有依靠的时候,他们才能够放心。
特别是在孩子还年轻的时候,用生育,换一个稳定。
婚姻之中,在双方都可以通过互相提供对方所需要的支持和资源来维护关系的时候,生孩子经常被默认地视为这种交易的一部分,因为它能够带来家庭的延续,以及社会的期望满足。
身为子女,我们不能强制改变他们的观点,只能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尊重。